云和教育:云和数据集团旗下高端ICT职业教育品牌
  • 国家级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
  • 河南省第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单位
  • 郑州市数字技能人才(码农)培养评价联盟

云和数据与信阳学院共建人工智能应用学院及泛IT学院成功签约

  • 作者:云和教育
  • 日期:2018-09-14
  • 浏览:1,701次

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云和数据总经理郭凯携公司各部门相关负责人一行深入信阳学院,就加强校企合作、专业共建等方面建立合作,共同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

微信图片_20180914135550.jpg

自国务院引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加强培养聚集人工智能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高地”列为重点任务后,人工智能成为润物细无声却又无法忽视的存在,无论是对于教育机构、风投机构还是通过这项技术学习的莘莘学子。规划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主要目标,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管理优化、助推教师教育改革、助推教育教学创新、助推教育精准扶贫的新路径,为在全国层面推开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探索模式,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2018年9月12日,信阳学院与云和数据共建云和数据人工智能应用学院及泛IT学院签约仪式成功举行。河南云和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郭凯、河南锐之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关继英、锐旗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周宜游、河南省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CEO曲庆祥、河南云和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云和服务事业部副总经理伦敬凯、云和教育事业部副总经理汪媛媛、云和技术事业部总经理张文飞、集团人资行政中心总监韩莹及校企合作部经理李春光,信阳学院常务副校长傅洪涛、信阳学院校长助理高雅、数学与信息学院院长俞迎达、理事办、校办、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数学与信息学院有关负责同志等校企双方领导出席并共同见证此次校企共建项目成功签约。

微信图片_20180914135554.jpg

会上,信阳学院常务副校长傅洪涛就信阳学院现况及与云和数据合作后未来的发展规划做了简要介绍。傅洪涛说:“未来教育靠的是人与人工智能的协作,人工智能将会取代简单重复的脑力劳动,而发挥人类的创新、复杂决策、情感关怀激励等更大优势。同时,他还指出:“开门办学,主动接近市场,深化校企合作,推动高水平就业一直是信阳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此次与云和数据的合作,是学校进一步深化应用型大学的内涵,提高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有力举措。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主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老师走出去,把课堂搬到实践课程中,校外专家请进来,以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企业的技术人员可以到学校去当老师,学校的老师到企业去工作,建立一种“旋转门”机制,促使校企一体。他相信,双方能够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在提升和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上有更多的突破。”

微信图片_20180914135557.jpg

同时,河南云和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郭凯就云和数据业务发展情况及云和数据人工智能应用学院、云和数据泛IT学院未来的发展规划等方面也做了简要阐述。郭总说:“云和数据作为华中地区规模更大,更具影响力的国家紧缺,核心IT人才生态服务提供商,专注于IT职业教育、大数据、云计算、AI、VR/AR/MR等领域的研究与服务。 自2013年成立以来,在国家大力倡导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云和数据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结合国际前沿技术领域的最新实践成果,与省内外高校通过专业共建、实训共建、双师培养,创新产、学、教、研、创人才服务体系,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将前沿技术转化为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带入高校,培养一大批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方向的高技术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产业升级。同时,通过此次与信阳学院建立合作、协同培养、课程融合、实验实训基地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技术革新与研发等有效合作模式,把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实现逐步渗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信阳学院与云和数据共建人工智能应用学院及泛IT学院,双方将在扎根人才培养课堂坚实理论的基础上,借助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丰富经验的龙头型企业导师团队,为校园里的学生、老师开辟在实战领域的技术学习和提升,实现产、学、研、创一体化。”

微信图片_20180914135600.jpg

会后,信阳学院常务副院长傅洪涛与云和数据总经理郭凯就信阳学院与云和数据共建云和数据人工智能应用学院及泛IT学院校企共建项目双方顺利完成签约并合影留念。

微信图片_20180914135603.jpg

最后,双方就今后如何实现共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实现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推动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更多就应用型的优秀技能人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讨论并达成共识。